在执行程序中,当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,申请执行人常希望通过追加其他主体(如股东、关联公司等)为被执行人以扩大责任范围。但追加被执行人是否必须以“终结本次执行程序”(终本)为前提,这一问题在实务中存在争议,且直接影响执行策略的选择。结合法律规定、司法案例及实务经验,本文从以下角度展开分析:
一、法律规定的核心逻辑:终本并非法定前提
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、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变更追加规定》),追加被执行人的核心条件是“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”。而“终本”是法院在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后,因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而暂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程序性裁定。
法律未明确要求追加被执行人必须以终本为前提,但实务中法院常以终本裁定作为认定“财产不足”的直接证据。例如:
- 北京、河南等地法院倾向于认为,终本裁定可证明被执行人“明显缺乏清偿能力”,是追加被执行人的重要依据。
- 陕西高院则明确,终本裁定或执行部门出具的“无财产可供执行调查结果”均可作为证明财产不足的证据,二者具有同等效力。
二、实务中的两种路径:终本与未终本追加的对比
路径一:先终本后追加(传统模式)?
- 优势:终本裁定可直接作为“财产不足”的证明,降低法院审查难度,提高追加成功率。
- 风险:
- 程序拖延:终本需经过严格的财产调查程序(通常需3个月以上),可能错过最佳执行时机。
- 证据固化风险:若终本后追加申请被驳回,可能因证据瑕疵导致后续难以恢复执行。
路径二:未终本直接追加(突破模式)?
- 适用情形:当存在以下情形时,可尝试绕过终本直接申请追加:
- 股东未实缴出资且转让股权(符合《变更追加规定》第19条);
- 被执行人无偿接受财产导致偿债能力受损;
- 存在抽逃出资、法人人格混同等明确证据。
- 优势:避免终本程序耗时,快速启动追加程序。
- 难点: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“财产不足”,如银行流水、验资报告、财产转移记录等。
?三、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与裁判规则
- 终本是否构成“财产不足”的充分条件?
- 肯定观点:终本裁定表明法院已穷尽财产调查措施,可直接推定“财产不足”。
- 否定观点:终本仅是程序性结论,若后续发现新财产线索(如股东出资不实),仍可恢复执行并追加被执行人。
- 未终本时追加的审查标准
法院在未终本情况下追加被执行人时,需重点审查:
- 财产调查的充分性:是否已采取网络查控、线下查封、审计等必要措施;
- 责任主体的明确性:追加对象是否存在未出资、抽逃出资等法定情形;
- 证据的关联性:如股权变更记录、验资报告等能否直接证明责任成立。
?四、风险提示与实务建议
- 终本程序的潜在风险
- 执行僵局:终本后若追加申请被驳回,可能因缺乏新线索导致执行停滞。
- 时效损失:终本需等待3个月以上,可能延误财产保全或诉讼时机。
- 优化策略
- 双轨并行:
- 同步申请终本,以获取程序性支持;
- 另行调查财产线索(如股东出资、关联交易),为直接追加做准备。
- 证据固化:
- 通过工商档案、银行流水等证明股东未实缴出资;
- 申请法院调取被执行人财产转移记录(如无偿划转资产)。
- 例外情形处理
若存在以下情况,应优先选择直接追加而非终本:
- 被执行人存在恶意转移财产行为(如无偿赠与、虚假交易);
- 股东未届出资期限但已转让股权,且受让方无偿付能力。
五、结论:终本非必需,但需权衡利弊?
法律未强制要求追加被执行人必须以终本为前提,但实务中终本裁定可显著降低举证难度。是否选择终本程序,需根据具体案情、证据充分性及时间成本综合判断:
- 优先终本:当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有限且追加理由较薄弱时;
- 直接追加:当存在明确证据(如抽逃出资、股权瑕疵)时,可突破程序限制,提高执行效率。
最终目标:通过合法程序精准打击责任主体,最大限度实现债权。
本文由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王俊伟律师根据裁判文书网查询整理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另可参考《二手房陷阱:买卖合同条款解读与风险防范》一书。专注于各类房产案件的诉讼、执行和处置,尤其擅长代理小业主起诉开发商这一群体性诉讼 “蚂蚁斗大象”律师团队。
房法网:一个专做房地产案件的网站
蚂蚁斗大象:一个一个专注于疑难复杂房地产诉讼、执行和处置的律师团队。
《执行异议第123期:执行法官不会告诉你,没终本也能追加被执行人》留言数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