执行异议第82期:案外人基于隐名股东身份而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

Auth:lawyerwang       Date:2025/04/3       Cat:执行领域       Word:共1102字       Views:

已关闭评论

 

关于隐名股东基于案外人身份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,结合相关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,总结如下:

一、隐名股东的执行异议之诉资格与法律依据

  1. 提起异议的合法性

隐名股东虽未进行工商登记,但依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民事诉讼法〉的解释》第312条,其可作为案外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,主张对执行标的(股权)的实体权利,请求排除强制执行。

 

  1. 法律依据

《公司法》第32条:登记的股东具有对外公示效力,隐名股东不能直接对抗善意第三人。

《民事诉讼法解释》第312条:法院需审查案外人是否享有足以排除执行的民事权益,若同时提出确权请求,可一并审理并裁判。

 

?二、执行异议之诉与股东资格确认的合并审理

  1. 合并审理的可行性

尽管确认股东资格与执行异议之诉分属不同法律关系,但最高院明确在异议之诉中,审查实体权利归属是判断能否排除执行的前提。因此,隐名股东可同时提出确权请求,法院应当合并审理并作出裁判。

典型案例:最高院在(2016)最高法民终701号案中,纠正了一审法院要求另案确权的做法,强调确权与异议之诉的关联性。

 

  1. 例外情形

若隐名股东未提出确权请求,法院仍须审查实体权利归属,但可能因证据不足(如代持协议效力存疑、出资证明缺失等)驳回异议。

 

 

 

?三、司法裁判的核心争议与分歧

  1. 外观主义原则的适用边界

支持排除执行的观点:若债权人非基于股权交易产生债权(如普通借贷),其信赖利益不涉及交易安全,隐名股东可对抗执行。例如,山东高院明确此类情形下优先保护实际权利人。

反对排除执行的观点:部分裁判认为,无论债权性质如何,债权人基于工商登记的信赖利益均应优先保护。例如,(2016)最高法民再360号案中,最高院认为执行债权人也享有信赖利益,隐名股东需承担代持风险。

 

  1. 债权形成时间的影响

若债权人债权形成于股权登记之后,法院更倾向于保护其信赖利益;反之,若债权形成于登记前,隐名股东可能获得支持。

四、隐名股东的风险与实务建议

  1. 主要风险

显名股东擅自处分股权或滥用权利;

代持股权被强制执行后,隐名股东仅能依据代持协议追责,无法直接追回股权。

 

  1. 风险防范措施

完善代持协议:明确违约责任、收益分配及显名条件,必要时设定股权质押;

提前显名:在显名股东涉诉前,通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完成显名登记;

监控显名股东财务状况:及时介入债务风险,避免股权被查封。

五、结论

隐名股东可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并请求确认股东资格,但能否排除执行需综合以下因素:

  1. 债权性质(是否基于股权交易);
  2. 债权形成时间与股权登记的先后;
  3. 代持关系的合法性与证据充分性;
  4. 法院对商事外观主义与实质权利保护的权衡。

实务中,隐名股东应优先通过协议约束显名股东,并保留完整的出资凭证、代持协议等证据,以增强主张权利时的证明力。

除非注明,上海房产律师|房地产法律咨询|房法网-专注疑难复杂房地产诉讼、执行和处置文章均为原创,本文地址 https://cnlaws.com/archives/2484,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。

作者: 简介:

评论已关闭!